印度铁吸收与贫血防治研究介绍
A recent paradigm on iron absorption, prevalence, and emerging dietary approaches to eradicate iron deficiency Food Bioeng. 2023;2:53–63. Umang Malhotra 、Mrinmoy Roy、Manmath Sontakke、Pintu Choudhary
印度因素食、贫困及慢病等原因,是一个缺铁性贫血(IDA)发病率很高的国家之一。育龄妇女(15-49岁)57.0%贫血、儿童(6-59个月)67.1%贫血,明显高于全球的育龄妇女的30%、儿童的39.8%。
根据印度国家家庭健康调查(NFHS-5, 2019–2021)及政策文件内容,印度政府针对缺铁性贫血(IDA)的防控策略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:
一、膳食多样化与改良(Dietary Diversification/Modification)
核心原理:通过优化饮食结构提高铁摄入与吸收率。
具体措施:
(一)促进吸收组合:
1、维生素C:与植物性铁同食(如柠檬汁+菠菜),将难吸收的三价铁(Fe3?)还原为易吸收的二价铁(Fe2?)。实证:维C:铁比例达2:1时吸收率↑270%,4:1时↑343%(Thankachan et al., 2008)。
2、动物性蛋白:红肉、鱼类中的"肉因子"(含半胱氨酸肽)可提升非血红素铁吸收2-4倍(Hallberg & Rossander, 1984)。
3、减少抑制因子:避免餐时饮茶:多酚类(单宁)抑制铁吸收。
4、加工处理:发芽、发酵、浸泡可降低谷物中植酸(如豆类发酵成酱油)。
适用场景:家庭及社区营养教育,成本低但需长期行为改变。
(二)铁补充剂(Supplementation)
适用人群:高风险群体(孕妇、儿童、青少年女性)。
1、剂型与剂量:
口服剂:硫酸亚铁、富马酸亚铁(成本低,生物利用度高)。
静脉注射:羧基麦芽糖铁(Carboxymaltose),适用于重症或口服不耐受者,单次剂量公式:
总缺铁量(mg)= 体重(kg)×(目标Hb - 实际Hb)×0.24 + 500
(注:0.24为常数,500mg为预估储存铁)。
2、人群剂量(元素铁)频率周期
孕妇 30-60mg + 叶酸400μg 每日1次 全孕期
育龄女性(贫血率≥20%) 60mg + 叶酸2.8mg 每周1次 3个月补铁→3个月间隔
6-59月龄儿童 10-12.5mg 每日1次 每年3个月
(三)食品强化(Fortification)
核心优势:覆盖广、成本低(每人年成本<$0.1)。
1、载体与铁剂选择:
食品载体推荐铁剂铁添加量:小麦粉/米粉 乙二胺四乙酸铁钠(NaFeEDTA)、焦磷酸铁(不改变风味) 28-42.5 mg/kg ;食盐 硫酸亚铁/富马酸亚铁 850-1100 ppm ;果汁/乳制品 微胶囊化铁剂(防氧化) 按RDA 15-30%添加 。
2、技术创新:
微胶囊化技术:麦芽糊精包裹硫酸亚铁,用于菠萝脆片等零食,解决铁剂异味与氧化问题(Carvalho et al., 2021);营养棒(Nutri-candies):如印度产品"Anuka"(铁3mg+维A/C)、"Vita-Shakti"(铁7mg+叶酸)。
(四)生物强化(Biofortification)
1、技术路径:传统育种或基因编辑提高作物含铁量。
2、成功案例:珍珠粟(Pearl Millet):印度培育高铁品种(7个国审品种),150g满足儿童日需量,250g满足成人80%需求。
3、关键挑战:农民接受度、消费者口味适应性(Hurrell & Egli, 2019)。
二、挑战与改进方向
(一)执行难点:
1、补剂依从性低:铁剂副作用(恶心/便秘)导致停药率高。
2、农村覆盖不足:强化食品供应链薄弱,生物强化作物推广缓慢。
3、文化饮食禁忌:素食为主人群(占印度人口30%)依赖植物性铁,吸收率低。
(二)政策优化建议:
1、技术创新:开发副作用更小的新型铁剂(如氨基酸螯合铁)。
2、强化监管:强制主食强化标准,确保铁含量达标。
3、社区参与:培训妇女自助团体(SHG)推广膳食干预。
三、总结
印度政府采取"补充+强化+教育"三位一体策略,但NFHS-5数据表明当前措施仍显不足。关键突破点在于将农业生物强化与公共卫生计划深度整合,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可持续贫血防控。未来需要在以下三方面持续发力:
(一) 精准投放资源:聚焦贫血率最高的农村儿童和青少年女性。
(二) 技术升级:扩大生物强化作物种植,优化铁剂配方。
(三) 强化监测:利用NFHS数据动态评估政策效果,及时调整。